属于自己的"公元前"——凝固在时光褶皱里的记忆
从大刘的《球状闪电》谈起:
汽车驶进了科学城,两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在雪雾中掠过,有一次,我肯定看到了一尊列宁的塑像。这是一个让人产生怀旧感的城市,那些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城并不能使人产生这种感情,它们太旧了,旧得与你没有关系,旧得让人失去了感觉。但像这样年轻的城市,却使你想起一个刚刚逝去的时代,在那个时代你度过了童年和少年,那是你自己的上古时代,你自己的公元前。
当刘慈欣笔下的科学城在雪雾中显形时,那些五十年代的水泥建筑与列宁雕像构成的时空褶皱,恰似一具青铜时代的酒器突然出现在现代客厅。这种错位的震颤,正来自每个生命个体私藏的"公元前"——那些尚未风化为标本的鲜活记忆,依然带着体温沉睡在时代转型的断层里。
可能真正的「公元前」并不能轻易让你共鸣,因为它与你没有连接的纽带。只有你经历过并且已经消逝的时代,才是独属于你的「公元前」。当你面对独属于它的标志时,那种”不那么厚重的“历史的厚重感就会跃然于你眼前,会让你立马感受到曾经是那么 鲜活的、是真正存在过的。
童年的村校,新修的教学楼、老师们的办公楼——标准的八九十年代的办公楼、食堂——公社时期那种大食堂,这可能也就是属于我的「公元前」。
当你逛博物馆、古建筑不再走马观花的时,当你带入更多感性和更愿意去了解的心态时,你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魅力。就像视频 【兰州】乘坐一辆老式公交车 去到了时间停留的地方_bilibili 里所展现的那样,去了解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留下的建筑——经典的 「赫鲁晓夫」楼、供给社、由前苏联、瑞士、民国汉阳铁厂等万国造的铁路,当你真正的理解背后的故事后,你可能也会感慨万千。
很喜欢天仙子在 湖北省博物馆 · 天仙子 一文中所说:
虽然我们现在学『论语』,在学『庄子』,学『古文观止』里搜集的那些春秋名篇,这些文字好像离我们很近(确实其中的一大部分也被历朝历代重新演绎,所以一直活着),但是当我看到那个年代的器物时我才突然醒悟,那是一个完全和我们不一样的时代。文字是超越时间的、是活动的、是生长的,我们仍旧处在文字生长的延长线上,所以不会觉得那些文字陌生。但是器物是死的,是死去历史的凝结。
最后,推荐读一读大刘《球状闪电》,也可以看看我写的一点读后思考:2024 年度总结